在這次經濟危機中,號稱培養職業經理人的商學院飽受指責。公眾認為管理教育沒有盡到責任,培養出的企業領袖既無道德準則,也無社會責任感。然而,商學院卻認為這恰恰反映了對MBA的職業化教育還不夠,應該大力加強。許多學者大力呼吁:商學院應回歸到創辦初期的本旨,培養大量技能嫻熟、嚴于自律的職業經理人。更有學者喊出“現在是時候把管理變為一種真正的職業了”。他們認為“真正的職業有自己的行為準則,這些行為準則的意義和重要性是通過正規的課堂教學傳授給學生的”。
然而,以本文作者理查德•巴克為代表的另一些專家對此并不贊同。他們指出,管理學科與醫學和法律等學科不一樣,管理是無法進行精準定義的,因而不存在涇渭分明的范圍;人們對該學科需要的知識體系也沒有形成共識。沒有專業機構承擔對該領域的控制職責,沒有正式的準入考核與認證,沒有統一實施的職業道德標準,也沒有相應的淘汰機制。所以,管理不能說是一門職業,而且永遠不可能成為職業。
既然如此,作為管理教育機構的商學院應該何去何從?我們不會指望一個沒有專業資格的人順利完成一臺腦科手術,但成功經營企業的人多半沒有MBA學位,我們似乎也不要求從事管理的人必須獲得MBA學位。管理教育當然有助于培養出更優秀的經理人,然而,這種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畢竟存在著鮮明的本質差別。
職業教育幫助個人掌握執業所需的知識體系,它包含三個階段:1. 入學,對申請人進行智力與能力測試;2. 授課,教師傳授專業知識;3. 正式的評估,對通過者進行認證。管理教育也包括入學、授課和評估三個階段,但這種相似只是表面的。
先看招生方面的不同:職業教育是把一個沒有或少有專業知識和經驗的人培養成合格的專業人士。而管理教育則是典型的職后教育,即學員必須都具備相關經驗。如果管理教育像職業教育那樣,接受缺乏工作經驗的學員,就會曲解學習的本質與目的。
再看授課:管理教育更注重領導力、適應力等軟性技能的培養,這些特質基本上是沒辦法在課堂上教授的,而課堂教授正是職業學校的特征。而且對于MBA學員而言,學習環境比課程本身更有幫助,課堂以外的學習才是最有價值的。看一個經理人是否優秀,就是看他的整合能力,而這也是管理教育不同于職業教育的關鍵,因為整合能力是教不會的,只能由學員自己把各種課堂知識串聯在一起。更為重要的是,管理教育強調相互協作性,通過互相分享經驗來學習。
最后是評估,管理教育并不能像金融、會計等專業那樣來評估,因為管理教育的精華之處在于利用學員相互交流的機會培養軟性技能,而軟性技能的評估是不能只看分數的。假如大家都信奉分數最高的就是將來最優秀的領導人,那將不可避免地產生負面影響。
哈佛商學院和斯坦福商學院之所以出名不是因為教授專業知識,而是因為它們提供的學習環境,學員在這個環境中可以整合、分享并積累商業經驗,可以促進個人發展與成長,同時學習如何處理各種復雜的工作情況。所以,商學院不是職業學校,它們是未來企業領袖的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