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建設是當前最為迫切的事情
我用重慶流行的一句話,叫找錢不費力,費力不找錢,來談金融與產業的結合。當前因為產能過剩導致了產業危機,基本上每個產業都是過剩,所以供應大于求,銷售萎縮,為了爭奪市場,大家都競爭殺價,售價雪崩,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等生產要素還在飆升。這些都是刀刀見血,再加上稅費有增無減,用重慶話講就是“雞腳桿上刮油”。
轉型壓力巨大,優勝劣汏適者生存,在移動互聯、大數據的沖擊下,實體如何走?像我虛歲七十了,現在也開始網購了,可見轉型之變。所以傳統制造業弄不好就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和大數據時代被顛覆。
要擺脫危機,只能創新。我們去尋找新的模式,新的投資項目,新的技術,新的產品,我們要引進人才,還要培訓現有的人才,我們要做那么多事情,就需要大量的錢,你有嗎?夠嗎?所以,為了生存,我們才靠金融來錢。
首先是要用實物去換錢,比如用廠房、土地、設備等等去抵押貸款,或者去租賃,這是一個換錢的方式。另外也可以用庫存的物資去抵押貸款,這些都是用實物去換錢,但是你的實物是有限的,所以換的錢是不夠花的。
更好的辦法,用你的信用換錢。首先你可以用你的信用去找朋友、親戚或者誰誰誰,做擔保。你也可以用信用直接去銀行貸款。另外,你可以用信用去發行債券,發行債券的好處是時間很長,利率一般來說比標準利率低一點,我們力帆企業三年來大概前后發了40多億的債,時間比較長,利率也比較低,所以這是靠我的信用,相信力帆到時候會還錢。信用換錢最好的辦法就是上市去發行股票,現在不需要上市,在新三板也可以發。發股票的好處是什么,時間無限長,說通俗一點,這錢不需要還。上市后還可以搭建債務融資平臺,可以發公司債,用股票去質押,還可以再融資,再蒸發,所以用信用去換錢最好的辦法就是發行股票,時間是無限的長,款額巨大,也不需要你付利息,但是你需要付投資回報。
上市發股票是用于未來公司的發展,你說三、五年后企業可以發展到什么樣的規模,編一個故事講給人家聽。但是朋友們,人家相信你的故事嗎?你還是得有信用。
中國股市低迷了數年,這里面有制度不完善的原因,更有信譽缺失的原因。股市上言而無信,沒有實現賺錢的承諾,于是股市就成了重慶人說的“扯謊壩”。很多人賺了錢不分給股東,他們的凈資產翻了十倍甚至幾十倍,一分錢都沒有分給股民,所以股市上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謊言,市場必然低迷。
中國,乃至世界現在都處于貨幣過剩的階段,市場上不缺貨幣,缺的是信用。說話不算數,簽字不認帳,收錢不發貨,收貨不給錢。就造成了你不信我,我不信你,用重慶話來講就是“你是你,我是我,羊子不跟狗打伙”。所以信用建設當前是最為迫切的事情。
建設信用比做產品更重要
其實,政府的信用才是市場信用的基石,我們有兩句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政府說話不算話;天好地好,不如政府說話算數好。”所以我們呼吁政府要帶頭做好信用建設,要說話算數,要簽字認帳,新官要理舊事。
我們呼吁人大立法,政府要實行嚴格的懲罰失信者的制度,要讓喪失信譽的人付出高昂的成本,當前失信的成本太低,甚至失信比守信的效果還更好,這個制度有問題,執行更有問題,所以我們呼吁要實行嚴厲的懲罰失信制度。
比方說要提高違約金的標準,為什么違約金只付一倍,難道不可以付三倍、五倍嗎?第二要延長追償期,現在法律規定兩年之內沒有還錢,特別是沒有過問他,就喪失了追償期了,可不可以把兩年延長為八年、十年呢?另外要堵塞賴債之路,中國有一個躲債賴債的渠道就是改名換姓,要起訴,對不起,改名已經不是張三,我是李四了,這樣不行,要執行嚴格的更換名制度。法人執照上面要寫好現用名,原來的曾用名,并且法律還要作規定,所有的原用名和曾用名在法律上要承擔同等的法律責任。這樣我們只有把喪失信用的人懲罰到無地自容,這樣可能中國的信用建設才會一天天的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