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乘坐上海的市內地鐵,還是剛剛正式開通的京滬高鐵,張立斌的心情總比別人多些感觸,他的企業正是這些交通樞紐中流動著的血脈——電纜的供應者。
張立斌慶幸,當初堅決的轉型,才讓自己所創立的南大集團走出浙江溫州樂清——在那個以高、低壓電器生產而聞名的小城里,無論是國道,還是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滿眼盡是電纜電線的廣告牌。
壓力中的轉型契機
現在張立斌已經很少到他上海總公司的董事長辦公室里辦公,幾年前他已經開始灑脫地把自己的大部分工作移交給了公司的年輕人。回憶起自己所創立的這幾十億的生意的過程,張立斌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慨嘆,雖然不是所有的決定都是正確的,但在南大轉型的關鍵的幾個坎上的正確決策成就了現在的南大。
當時的轉型,也是迫不得已。那時變革
開放的先發優勢漸漸褪去,制造業起家的東部民營企業,幾乎全部面臨土地、勞務等各方面成本迅速上升的問題。更為嚴重的是,張立斌發現在大多仍以粗放型、傳統型為主,產品同質化競爭激烈,壓價競銷等現象較為突出的業內,自己的利潤空間和生存空間在進一步縮窄。
“跳出這個泥沼,謀求市場戰略轉型,也是出于企業自身的發展需要和外部市場需求的變化。”張立斌意識到,南大客戶群體主要為民用,市場比較混亂,質量要求不高,這與南大的發展目標不一致,但他也發現,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越來越多,這是電纜企業面臨的一個巨大的發展契機。
不過,轉型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與大多數民營企業的轉型一樣,南大也在這種痛楚中遭遇了很多阻力。當時南大在國內的知名度、信譽度都還不夠,尤其是面對國家重點工程項目時,基本沒有任何優勢可言。更重要的是,由于技術實力薄弱,南大的生產條件也不能與高端市場相匹配。
但這些阻力并未阻礙南大轉型的步伐,反而激發了張立斌的斗志。他一方面引進了芬蘭麥拉菲爾交聯生產線、德國海沃局等設備,提升了企業的硬實力;另一方面,在技術、創新、服務等“軟實力”方面,他不僅建立起自己的攻關高端電纜產品的技術團隊,并與國內高等科研院建立了長期的技術合作關系,自主研發了地鐵、高鐵專用的軌道交通電纜系列產品,還組建了大項目組,專門從事高端市場的信息收集、招投標、業務洽談、售后服務等工作,提升了企業整體的業務服務水平。
種種轉型嘗試,不僅為南大帶來了巨額經濟效益及長期發展的動力,也使公司成為上海、北京、杭州、成都、蘇州等城市地鐵項目與京滬、京津、武廣、杭甬、津秦、向蒲等高速鐵路的特級供貨商,“這說明南大的轉型,從本質上說是較為成功的。”
提升抗風險能力
張立斌并未滿足于自己在行業內已經小有名氣,雖然不再具體參與公司事務,但在戰略層面,他對南大及其電纜行業一直有自己的想法。“國內電纜行業存在的現象,就是產業集中度較低,規模經濟不夠,產品結構性矛盾突出。”張立斌說,全國十大電線電纜生產企業的產值總和,僅占全行業的10%左右。
張立斌分析,以發展的眼光及歐洲電纜行業的現狀來看,中國電纜電線行業的整合是必然的趨勢。對南大而言,南大一直在努力整合自身資源,以應對國內電纜行業的整合,依據現有生產基地在地理上的布局和產品范圍有針對性地擴張。
“對于工業品企業來講,要形成品牌核心價值和有別于其他同類競爭對手的品牌個性的差異化,這才是工業品企業塑造品牌的真諦。”張立斌注意到,知名的國際工業品企業,如ABB、丹佛斯、施耐德、西門子、巴魯夫等,都擁有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營銷能力,也擁有各自的產品優勢,即品牌核心競爭力。
現在,在轉型中已有一定品牌優勢的南大,已經有了更大的抗風險能力。2011年以來,受國際市場價格上漲、國內需求過快增長,特別是流通環節炒作等多方面的影響,銅、鋁、優質特種鋼材等原材料的供應緊張,對電線電纜的行業利潤率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會影響到企業的利潤率。”張立斌說,不過,也逐步摸索出了一套應對措施,比如,提升創新水平,以新材料、新工藝代替舊材料、舊工藝;利用大型項目的業務群體,合理調配資金運用;提倡節能降耗,切實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利用金融工具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
張立斌認為,趨勢很清晰,在未來市場開拓方面,南大將繼續立足電線電纜制造業,堅持走高端市場道路,穩固在地鐵、高鐵兩個專項市場的優勢地位。同時,借助公司在超高壓電纜產品等方面的優勢,逐漸進入新的細分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