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達,承接一個項目前,拿地成本、規劃設計費用、建設費用、招商租金全部都要事先做好預算,“我們有精準的模型,誤差能控制在萬元以內”.據王健林說,最近5年來,萬達的上百個項目,無一超出預算,“我們的模式跟住宅地產完全不同,拿地之前就要把成本利潤全部算清楚,安全性是商業地產的基礎。”
“萬達在這方面有最深刻的教訓。我們在2001年開始做商業地產的時候,是以房地產開發的慣性思維來思考問題的。從銀行貸款,貸二年期,就來做購物中心。2004年,遭遇宏觀調控,短融長投的弊端就顯現出來了,尤其是國家把購物中心列入限制發展的七大行業之一,我們的資金鏈就變得緊張。”
對于市場可能發生變化的靈敏前瞻,讓王健林立即決定除了已開工的購物中心,暫停其它購物中心的建設,集中精力尋找長期資金管道。“我們找到了一個戰略投資者,拿到幾十億元,解決了問題。所以我體會,做商業地產,有可長期使用的低成本資金最重要。”
房地產這種資金密集型的行業,資金是最上游、最核心的因素。有業內人士認為,萬達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資本運營 的成功。這家中國最大的商業地產公司,至今尚未上市,但據說一點也不缺錢,“萬達現在任何時間賬面現金都有幾百億,今年光是商業地產一個公司的銷售估計就在1000億上下,毛利百分之三四十。”王健林告訴《英才》記者。
除了銷售物業的收入,萬達的資金來源還有兩個渠道:經營性抵押貸款和銀行授信。萬達是國內最早嘗試經營性抵押貸款的企業;工商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三家總行和兩家股份銀行都與萬達有銀企合作協議,每家給萬達的授信高達幾十億。
2006年,央行金融管理部門還把萬達列為全國房地產金融變革 試點企業,給了萬達一個紅頭文件的批復。這個批復相當于一個特殊授權、綠色通道,不受地域約束,單筆貸款在5億之內無須審批,兩三天可以批款。
在上市方面,王健林自嘲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7年前,萬達就萌生了海外上市的念頭,摩根大通、里昂證券、摩根士丹利、麥格理、瑞銀等國際投行接踵而至。萬達最終選擇了麥格理,在香港成立了麥格理萬達中國基金,這是當時全球第一只專門叫中國基金、只做中國房產業務的基金,穆迪和標準普爾分別給了它A +和A + +的評級。然而,由于政策限制,這只基金的上市計劃最終被叫停。2008年,萬達計劃A股IPO,偏又遭遇經濟危機,IPO渠道冰封。
盡管如此,王健林還是在《新財富》雜志發布的“2010新財富500富人榜”上名列榜首。而這張榜單對于王健林財富的估算,不過是基于萬達2009年的第二輪私募融資以及工商資料得來--只計算了萬達商業地產部分,并未涉及影院、百貨等業務的價值。
“目前我們有兩個公司在申請上市,一個院線公司一個商業地產公司。院線今年肯定沒問題了,政策支持的。地產公司在目前這種調控形勢下,上市可能不太現實,等一等看吧。”在上市問題上王健林有足夠的耐心。
毫無疑問,在目前的中國商業地產領域,萬達是名副其實的領軍者,據王健林估計,至多到2015年,萬達將穩居全球前三。
獨家高端領袖對話--王健林 建了就賣的模式已到頭
調控是利好?
《英才》:你怎么看當前政府對房地產業的調控?
王健林:我覺得,中國房地產確實到了應該下決心整頓的時候了。這一輪嚴厲的宏觀調控,可能會使系統性風險爆發的可能性減少,或者時間推遲,是一種好事。據我分析,這輪調控絕不是暫時的。住宅“建了就賣”的模式已經走到頭了,中國的土地資源支撐不住每年二三十億平米的開發量。房地產開發在任何國家都不是永久性產業,等到人口增長開始下降的時候,房地產的好日子就過去了。再過一二十年,等到中國的城市化率達到70%,我們也會進入這個階段的。
《英才》:目前的限購政策是針對住宅地產的,這對商業地產是利好嗎?
王健林:目前是一種利好,我們這一兩個月就明顯感覺到寫字樓商鋪銷售的更好,但這是暫時現象,如果人們對房地產行業的整體預期改變了,他對商業地產的購買也會審慎的。現在商業地產火,絕對是暫時現象,就是個別投資者的預期還沒有改變,覺得住宅不能炒我炒商鋪吧,但是如果這個風向一改變,他就啥也不炒了。基于這種情況,我們上半年就維持少拿地、不拿地,到6月再看,如果上半年的銷售掉到2萬億以內,全年肯定會出大問題,那我們下半年就象征性弄幾個得了。其實,我們現在買的地不是為2013年,而是為2014年在做準備,存一點糧食,雖然不像吃新糧那么舒服,但是不至于餓死。
《英才》:房地產業的調控,對中國整體經濟結構的轉型會有什么影響?
王健林: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不旺仍然是制約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因素,擴內需、促消費,最重要的是要創造新的消費熱點、刺激新的消費需求。近年來,我國消費的發展主要依賴商品房和汽車。2010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額約5.2萬億元、汽車消費額約1.4萬億元,兩項合計占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42%.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商品房和汽車的消費受到明顯抑制,政府系列宏觀調控政策將使商品房和汽車消費進入平穩增長階段。在這種形勢下,必須創造新的消費熱點,以填補住房、汽車消費增速下降產生的空間,從而促進消費增長。今后,應把消費和生產并重,把文化、娛樂、休閑、體育等產業作為擴內需、促消費新的增長點,從傳統的“提袋式”消費模式盡快向“體驗式”消費模式轉變。這也是萬達廣場在招商時,規定非零售業態,即文化、娛樂、休閑、體育、餐飲等,必須超過50%的原因。
為什么拼命擴張?
《英才》:你覺得目前中國房地產行業自身還存在哪些問題?
王健林:內部管控太不精確。像萬達,我們拿的每一塊地都建立在嚴格的模型基礎上,拿地費用、規劃設計費用、建造成本、招商租金,要全部提前算好,誤差控制在萬元以內。但很多房地產企業做不到這一點。為什么?
首先,拿地成本沒法算,因為住宅地都是拍賣,價格靠大家一輪一輪去加,事先誰也不知道多少錢能拿到。很多房地產企業都是算一個大概,比如大概20億成本就不拿了,還有企業管它多少錢,拿了再算。地拿到手后,可能賬就算不過來了,但沒關系,過兩年再算,地價不是年年漲么?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像萬科當時在東五環外用1.7萬樓面價拿了一塊地,如果按照2009年的形勢,他早死在那兒了,但是到2010年,旁邊房子賣3萬多了,行了,他的賬又算得過來了。要是買塊地捂它5年,就賺大錢了。這幾年房地產行業出現了一個很壞的情況--賣的越慢越賺錢,賣的越快越吃虧。也就是說,沒本事賣房子的反而賺大錢,營銷水平好的、有品牌的,賺小錢。這不成問題了嗎?
《英才》:對于系統性行業風險,萬達有什么防范措施?
王健林:為什么我們現在拼命地快速擴張?就是希望能爭取多一點時間。只要再給萬達兩年時間,到時候我們持有的開業物業超過1000萬平米,每年租金收入六七十億,就算系統風險降臨,我們的吃飯、還息都不成問題了。
另外,萬達做的主要是持有型物業,涉及的大量是零售、服務業。一般來說,從出現危機、經濟下滑、就業下滑、收入下降,到最終波及吃穿住行、消費終端,至少要一年以上的周期。比如2007年爆發金融危機,我們2008年初預感到危機很嚴重、可能要過冬,就把租金收繳率的標準降了一點,但實際上當年的租金收繳率并沒有降低。其實還沒等危機波及到我們這個領域,就緩過來了。
對商業地產的忠告
《英才》:你做了十年商業地產,如果讓你給新近入者一個忠告,如何避免猝死,你會說什么?
王健林:商業地產跟住宅地產最大的不同,在于周期。一般住宅地產公司從拿地到銷售,半年就能完成一個現金流周期。過去形勢好的時候,甚至還有“日光盤”.干得快的企業,一筆錢每年可以用兩次。
商業地產則完全不同,從分析、決策、跟政府溝通、拿地、建成到出租,怎么也得兩三年周期。所以做商業地產的公司,心態一定要正確,你做這個是為了企業長命百歲、為了長期穩定的現金流,公司才能走得下去。如果你僅僅是把商業地產作為一個避風港,或者另一種賺錢模式,說住宅不好賺,就做商業地產吧,然后你做商業地產的時候,還是買了地、賣商鋪的銷售模式,那是一定走不下去的。
商業地產一定是要找租戶進來的,你即使賣,也要替投資者把租戶找進來,幫他們做好租金分析,怎么也得讓投資者拿到百分之四五的回報,怎么也得高于存款利率吧,這樣才可能撐得下去。
《英才》:你想明白這個問題,大概是哪年?
王健林:2000年5月,我在萬達召開了三天“務虛會”.當時我已經經歷過兩次政策調控了,感覺中國房地產的問題比較多。一個是“政策市”,它不是完全市場化的;第二個,房地產行業高利潤率、十幾年只漲不跌的態勢,傳遞給人們一種信號,“買就贏”,“買就賺”,一旦形成這種心態,就成問題了。我相信,這個行業一定會出現大波動。
現在房地產行業成了中國產業的一個吸金黑洞,每年市場上將近一半的資金被吸到房地產行業里去了,流入實體的資金大量減少。而且房地產行業的高額回報,讓人覺得做其他沒意思。比如你投一億搞了一個工廠,可能一年辛辛苦苦就賺300萬,那還不如把工廠賣了,拿這一億去買10套房,第二年就掙2000萬,三年就能翻一番。這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是很不利的。
全產業鏈模式
《英才》:據說現在萬達的項目百分之百都來自地方政府的邀請。
王健林:商業地產總是比住宅受歡迎得多,政府總是希望有人給他投資一個長期的、持有的物業,這樣稅收是持續的。當年萬達剛開始做的時候,一些知名品牌還沒有進入各大城市,而我已經拉到了沃爾瑪、家樂福等500強,我去各地談項目,就承諾除了自己投資做購物中心,還給你拉幾個500強,這一忽悠,在政府那里還挺受歡迎的。當然現在我們已經不需要別的企業和品牌撐門面了,只要說萬達廣場這個品牌,就肯定沒問題。目前在中國,商業地產對擴內需促消費起到很重要的促進作用。比如萬達去年開業15個店,解決了8萬多人就業,帶動的其他邊際消費更不用說。
《英才》:萬達的全產業鏈模式,有參考嗎?
王健林:全球排名前幾的商業地產公司,都有自己的設計單位和管理公司,但一般和開發公司是分開獨立的。在歐美、澳大利亞,購物中心更像是金融企業,全球95%以上的購物中心是由REITS(房地產信托基金)持有的。但在中國,我們沒有這種金融產品的支撐,被逼得沒辦法,只好自己做一個全能型選手,設計、開發、管理全都自己來。
《英才》:現在是不是很難把萬達稱作一個純粹的地產商了?
王健林:對,現在萬達已經不是地產商了,我們更像一個服務企業,你看我的員工一年增長1萬多,每年春節元旦我們都緊張得要命,因為這個季節是銷售旺季,物業是節假日,但電影院、酒店、百貨店、管理公司正是火的時候。可能再過3年,萬達就真的是服務企業了,人才的98%、95%全都是搞服務業的。
要捐出80%以上股權做慈善
《英才》:王石(微博 專欄)跟你差不多是同年代的人,他現在退休去游學了,你有退休計劃嗎?
王健林:我有退的打算,但我想完全退下來大概是10年以后。我這么早退下去沒事干呀。而且我身體條件各方面都不錯,現在中國經濟的發展各方面也挺好,正是發展的好時機。另外,我對商業地產的理解、各方面的經驗,可能還需要時間來逐漸貫徹到團隊當中去。等到真的退下來,我的股權中百分之八九十要捐出來做慈善基金的。
《英才》:有沒有想過你退下來之后的萬達會是什么樣?
王健林:戴爾先生曾經說過一句話,他說他這一生最大的功績是創建了一個偉大的組織。我要說,我這一生最大的貢獻是創造了一個優秀的組織,可能是世界級的優秀組織。更重要的是,我交出來以后,它依然是一個優秀的組織。所以我現在要盡可能干吃力的活,蓋房子、把物業積累下來,這房子一垛在那兒,百來年它不會出事,對不對?到時候,我交出去的公司,就算發展慢一點,它也依然是一個大公司。另外,我的公司章程再約束得好一點,不讓他們搞金融衍生品,就不會有大問題。
《英才》:那你會讓職業經理人來接手嗎?還是用你的家人?
王健林:看情況吧,我就一個兒子,從英國留學回來,思想很西化。他現在自己創業,不愿意跟著我受約束。照萬達現在一年一萬多人的增長速度,等到我10年后交班,這個企業將是20萬人、幾千億銷售的規模,到時候誰有本事誰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