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對這條新聞非常敏感?因為,它讓我看到,日本的金融市場正在快速摒棄貨幣投機時代,而走向“更加有利于資本形成”的時代。與之相比,中國的貨幣基金在互聯網幫助下,近年來其規模高速膨脹,2010年底,中國貨幣基金規模不過1300多億人民幣(不足200億美元),而2014年底,則急速擴張至1.9萬億元人民幣(約近3000億美元),4年膨脹15倍。
而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1月,中國貨幣基金規模更已高達3.4萬億元,一年之間再增近79%。與此同時,股市投資資金捉襟見肘,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百策不得其解。這是不是說明,中國金融市場正在快速偏離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本源?是不是說明中國金融市場的資本形成越來越困難?當然是。
所以,我們一定要意識到,那些以短期的CPI、GDP數據的變化就斷定“安倍經濟學”失敗的看法,要么是誤導,要么是誤判。而按照我的理解,安倍之志正于“從中國手里奪回日本失去30年”。我認為,這才是“安倍經濟學”的核心要義,而現在它們正在為此不遺余力。
三大基本手段:其一,借重美國重歸亞洲的時機,擴張軍力給中國攪局,并把中國的注意力引向軍事,而為其經濟成功贏得時間;其二,以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為市場輸送長期流動性、輸送資本,并借以扭轉實體經濟的頹勢,在新經濟領域一舉超越中國;其三,加大亞洲外交攻勢,借助美國勢力重回亞洲領導者地位。
日本的新經濟是什么?一位剛從日本考察回來的朋友告訴我:日本經濟衰退是假象。原因是,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日本高科技產品正在突飛猛進。聽完此話讓我一身冷汗。要知道,當年為什么會發生全球實體產業大轉移?一個非常直接的動因是勞動力成本,從勞動力高成本國家轉向低成本國家。
而現在全球要搞“工業4.0”,要實現“再工業化”,請問關鍵因素是什么?我認為,至少關鍵因素之一依然是勞動力。但未來智能化工業時代的勞動力還是傳統的人力資源嗎?當然不是,那是什么?機器人——“工業4.0”時代的典型代表。
所以我認為,日本臥薪嘗膽,正在準備彎道超車。未來,日本會不會成為全世界機器人定制的大工廠?到那時,中國的機器人水平是否可以達到日本的水平?那時候中國的產業優勢何在?
過去30年,日本的產業轉移和經濟、金融危機給中國加工業發展提供了巨大機會,在中國不斷加大開放的條件下,日本傳統優勢產業被中國幾乎全面超越,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永遠領先。
全球經濟結構調整過程實際是一次重新洗牌的過程,日美重新合作,給中國攪局實際都有為自己贏得時間的韻味。
日美要贏得什么時間?經濟結構“有效調整”,通過“工業4.0”實現“再工業化”。而日美之間默契的目的,當然是為了甩下中國,而現在的情況已經越來越清晰了。中國經濟的破壞力量已經非常猖獗,它們正在利用中國經濟的一些短期訴求給中國經濟攪局。
你想拉動股市嗎?那好,就給你整一個“杠桿牛”,搞死你;你想去除房地產庫存嗎?那好,就讓你的房地產泡沫更加嚴重。那為什么它們可以達到目的?因為中國的金融市場監管對資本的監管越來越嚴,而對短期貨幣投機的監管越來越少,這使得中國金融市場發生了嚴重的扭曲,貨幣投機資金太多,而是金融越來越遠地偏離了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方向。
所以,我們沒有理由去譏諷日本,更沒有理由去妄論安倍經濟學的成功與失敗,關鍵是要檢討我們自己的經濟政策,在這個重要歷史轉折點上,千萬不要犯下嚴重的錯誤。2008之后,我們已經失去一次重要的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