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用不了多久,我們錢包中林林總總的銀行卡將被一枚手機芯片所取代。今年2月份,來自Visa、GSMA、三星電子等公司的高管匯聚巴塞羅那,展示他們基于NFC(近距離無線通信技術,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技術的400多部手機—參與者只需將這樣的手機貼近商家的非接觸支付終端,即可購買價值10 歐元以下的食品和飲料。
盡管對于多數消費者來說,這僅僅意味著更方便、更快捷,但在世界上最大的支付企業Visa看來,這卻意味著成千上萬的收入。最近一個季度內,Visa處理的交易總額比前一年同期增加了12%,在主要市場受經濟衰退和消費低迷的影響下,這一成績殊為不易。
事實上,除了從傳統的刷卡消費行為中獲得收入外,Visa已經成為支付領域中最為創新的公司—手機、網絡等新興支付渠道正成為其增長最快的業務。3月初,Visa還從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挖來了其首席商務官,擔任該公司移動支付業務的全球負責人。
早在2005年,諾基亞公司便推出了第一款基于NFC技術進行支付的手機,而Visa則在2000年便開始在不同的國家尋找運營商和銀行來探討手機支付在技術和推廣上的可能性,Visa在此過程中也推出了多種解決方案,如內置SIM卡、外接天線。
盡管電子支付與技術的發展極為相關,但Visa在創新方面卻極為謹慎。“Visa的創新戰略不是簡單地推出某款創新產品,而是強調為各方利益相關群體創造價值。”Visa大中華區總經理張楷淳反復強調。
而在各個國家,由于監管環境的差異,擁有全球統一系統的Visa還需要在其創新過程中更強調全球適用性。與IT領域的更新換代不同,支付行業的創新并非輕易否定前一代,而是基于現有的基礎設施進行循序漸進的創新—如果一項新技術只有部分人使用,或不與其它產品兼容,這都會減弱銀行的參與熱情;換言之,消費者也不愿為刻意改變支付方式而大費周章。因此,每推出一項新服務,Visa通常都會在全世界范圍內先選取試點市場,等技術成熟度更高時,再推廣到其它國家。
與傳統的銀行卡支付業務不同,在手機支付領域存在更多的利益相關者,手機生產商、電信運營商、銀行,以及消費者的需求完全不同。為此,Visa的全球創新部門同多家公司合作。
如今,Visa手機支付試點在日本、韓國和馬來西亞已經較為成熟。在東京中央區的羅森便利店,幾乎每日 傍晚臨近打折的時候顧客都要排隊結賬,但這樣的隊伍卻行進得很快。白領Jamie買了一盒800日元的壽司便當,將隨身攜帶的手機在收銀機邊上的讀卡機輕輕一碰,就可輕松付賬離開。這種支付方式在日本的便利店、自動售賣機和出租車上已經十分流行,不僅使結賬更快捷,人們也不用隨身攜帶各種硬幣了。
由于Visa目前還不能在中國經營人民幣業務,而目前國內的電信運營商在手機支付上的標準各不相同,因此這項業務在中國尚未推出。不過,Visa中國區創新總監李涓表示,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越來越多國外的成熟支付服務將被帶入中國,最近,一項名為“Visa全球轉賬”的服務已經正式推出—匯款人只要在電腦上就可以輕松向海外付款,而不必再去擁擠的銀行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