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榜樣里不缺乏偉大的資產配置者。以李嘉誠為例,和記黃埔下屬有七大行業,各個行業之間有很強的互補性。比如在1998年至2001年之間,1998年 零售 業務不佳,基建和電訊業務好;1999年物業和財務投資較差,但是零售卻好轉了;2000年零售、物業和基建都很差,但是能源好;2001年零售和能源比較差,但是其他五個行業都很好。
如果李嘉誠僅投資單一行業,那整個企業集團也必然會大起大落。所幸,布局多個互補行業使得整個集團東方不亮西方亮,每段時間都會有表現好的行業來彌補其他行業的下滑。從80年代至今,長江實業、和記黃埔與恒生指數的走勢基本一致,這說明李嘉誠對產業的配置效果幾乎達到了整個市場的分散程度,確保了企業的持續增長。
實業投資需要資產配置, 金融投資 亦是如此。
配置因時而異,因人而異
明確資產配置的方向后,我們還應該選擇好的方法。首先,資產配置應該因時而異。美林證券曾在2004年的《投資時鐘》報告中,首次提出美林投資時鐘理論,通過分析美國近30年資產和行業回報率數據,揭示了在不同經濟周期內我們應該投資的大類資產。一般來說,經濟具有周期變動的特性,經濟總是從衰退走向復蘇,再走向過熱,然后進入滯漲,再度進入衰退、復蘇的循環。在不同的經濟周期中,各類資產的表現是不同的,比如,在復蘇期,最好的資產是股票;在過熱期,最好的資產是大宗商品;在衰退期,最好的資產是債券;而在滯漲期,最好的資產則是現金。當然,美林時鐘只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大概率事件,若出現特殊情況,如2007年A股的火熱,有可能使得最佳投資品種發生一定的偏離。中國過去10年的經濟周期及其不同金融產品的相對表現,充分驗證了美林時鐘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其次,對于不同的投資者來說,資產配置也應該因人而異。每位投資者的年齡、投資目標、風險偏好程度、流動性需求、資金量都不相同。這些不同的客觀條件,決定了投資者在選擇具體投資組合的時候可能也截然不同。例如,一位退休的投資者再像年輕人那樣選擇激進型的產品顯然就不太合適;一位對流動性有較高要求的投資者就不適合投資固定收益信托這樣的產品;一位普通投資者和一位資產千萬的投資者所能投資的產品也會有所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