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是一部在其中能找到創業和創投行業所有關鍵要素中內涵豐富的作品,是21 世紀投資與創業領域的活教材。在藝術上,又如紐約客的一個影評家所言“一部完全可以成為代表其時代和地域的象征電影,是一次對社會階級、行為、倫理和一位天才的高度專注的精明觀察。它有著這次網絡革命的高度興奮,和金錢世界翻江倒海吞噬萬眾的磅薄氣勢”。
文/楊慶華
《時代》周刊總編輯理查德•斯坦格爾宣布,美國社交網站Facebook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被評為“《時代》2010年度人物”。這位年輕的企業家不斷以一個新的高度面對公眾,他先是向公立學校捐贈1 億美元,繼而又響應巴菲特的呼吁承諾將一半財產捐贈給社會。當選年度人物把馬克的社會影響力和曝光率推向了新的高潮。而令人驚嘆的除了像其他富豪一樣,所擁有的巨大財富和特立獨行的新商業模式,還有他的年齡和創業歷程。
2010年末,哥倫比亞影片公司發布了新制作的電影《社交網絡》,首映伊始就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在多家電影網站被評為五星級影片,好評率達到95%以上。影片也得到了中國觀眾,特別是正在華夏大地如火如荼的創業和創投事業中奮力拼搏的從業人員關注。
這部帶有紀實和傳記風格的影片為公眾講述了facebook.com網站從研發到確立成功的早期創業史,有人驚呼是現代版的“公民凱恩”。凡近年去過美國的人無不為社會生活中facebook 的滲透力和影響力所折服。很多大中小型企業把在facebook上的博客當做公司發布消息,推廣新品,聯絡客戶的最重要紐帶,以facebook龐大的用戶網絡為宣傳陣地,取代甚至放棄了以前作為必須的企業自己制作的網站和各種其他市場手段。公共生活中以facebook 為平臺的事例不勝枚舉,民主黨人奧巴馬的支持者在2008 年競選中募集青年人捐款,剛剛過去的2010 年美國中期選舉中共和黨的支持者“茶黨”又以facebook為舞臺開展群眾活動,2010年11月8日84歲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入妝facebook,都是最為生動的例子。Facebook本來就是一個UGC的網站,其更高明之處是一直堅持的“開放平臺”戰略,使得數以億計的個人、企業用戶、開發團隊參與到facebook的制作、完善、甚至宣傳中來,為其開發插件的公司更是自己出資為facebook做廣告,徹底實踐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戰略。
從一個更為宏觀的角度,全球最大社交網站facebook是20 世紀下半期逐漸興起的信息技術產業中,繼IBM、微軟、yahoo、Google 傳承下來的巨無霸明星企業家族中的最新成員,而社交網站作為一個行業本身就是由facebook發明和奠定的。微軟和資深華人企業家李嘉誠曾在2007年分別以2.4億美元和6000千萬美金的巨資獲取了僅占Facebook1.6%和0.4%的無投票權的股權。當時facebook還面臨myspace等一系列競爭對手的挑戰,4 年過去,當時看起來價格高得驚人的投資被證明是遠見卓識的。李嘉誠先生從制造業起步,歷盡商海滄桑和風云變化,相比另一個投資大師巴菲特,始終保持著“與時俱進”的理念和投資風格。
從2008 年開始,facebook開始大幅領先競爭對手,社交網站行業高下已定。“先發優勢”“大者恒大”“贏者全得”的聚集效應被facebook發揮的淋漓盡致,目前已把MySpace等同樣從美國起家的同行拋在后面,風投接連超越Yahoo、微軟、Google,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超大型跨國企業。
大多數觀眾和馬克那個從哈佛到硅谷的生活圈子有一定的距離,發行公司為了最大程度的吸引觀眾,必須‘言簡意賅’的吸引眼球,影片的公關宣傳中最常見的兩句話一句是宣稱影片是“一個關于性、金錢、天才和背叛的故事”,另一句影片的海報封面“你為了接觸到5億個朋友不可能不樹立幾個敵人”。整個影片以馬克作為被告的各種法律糾紛貫穿,給人以官司纏身的印象,很多評論也給馬克貼上“功利、無情”的標簽,觀眾也被這些宣傳導引到關注“性、金錢”這些主題上,但是筆者看來,這兩句話絲毫不能概括主人公的精神實質。而且即便如此,影片中的facebook創始人馬克也展現出了優秀創業家所需要的全部完美品質,他除了是一個頂級聰慧的年輕程序員,更加難能可貴地同時擁有這個人群中不常見的戰略家氣魄和遠見,在正確的時間和地點做正確的事,終于成為了人類歷史中“那一個”。
馬克不像其他同齡男生那樣三句不離性和女人,電影以女性指責他缺乏普通人所具有的“人性”作為開始和結尾,而他的這個“缺點”和聯合創始人愛德華和女友糾纏不清,以及肖恩的放蕩不羈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F實中,facebook的主要競爭對手myspace的創始人在把網站出售給默多克以后,“享受生活”,緋聞不斷。而馬克私生活非常嚴謹,多年來只有一個華裔女友。
馬克非常善于抓會,他不斷的從日常生活中受到啟發,融入到自己的思考和學習,并且立刻行動,付諸實踐。他一切以事業為重,分得清主次。為了網站開通,讓同學愛德華多成為共同創始人。他善于學習,不顧愛德華多的反對,堅持向Napster 創始人肖恩請益,做出了從哈佛搬到斯坦福的重要決策。他以工作為樂,在愛德華多從華爾街打來電話問在加州是否找到什么樂子,回答說工作就是樂趣。
本片是一部在其中能找到創業和創投行業所有關鍵要素中內涵豐富的作品,是21 世紀投資與創業領域的活教材。在藝術上,又如紐約客的一個影評家所言“一部完全可以成為代表其時代和地域的象征電影,是一次對社會階級、行為、倫理和一位天才的高度專注的精明觀察。它有著這次網絡革命的高度興奮,和金錢世界翻江倒海吞噬萬眾的磅薄氣勢” 。
時光流逝,改變人類生活的創新不斷在美國誕生,電影作為一種形象化的高度概括,給我們以巨大的啟迪。近年來,中國政府提出了科學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包容性增長等新主張,隨著我國經濟轉型的壓力越來越緊迫,不斷以更加高度的思考,如何真正建立一個鼓勵創新,崇尚創新,以創新為榮的社會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第一要務。
說起馬克在現實的商業世界中的口碑如何,我想引用俄國互聯網投資大鱷DST公司對質疑他們參股facebook價格過高的回應“只要馬克繼續擔任CEO,DST就會不斷增持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