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多企業家而言,壓力和挑戰是他們驗證存在感的重要途徑。財富積累已經成為一種游戲,一種癮,也可能是一種病。對事業的專注可能同時意味著放棄除財富以外的一切,包括家庭、愛好和朋友。事業激情真能讓企業家們長生不老?
一位管理一家上市公司的朋友最近收到一封來信,信中寫道:“親愛的先生,我正在考慮出售旗下企業,不知您是否有興趣買下它?我今年已經95歲了。”
這封信透露了一個有趣的信息—盡管這位企業家已年逾九旬,但他的思維仍處于工作狀態。不久前以95歲高齡謝世的億萬富翁約翰·克魯格(John Kluge)顯然秉持同樣的理念。克魯格的大部分財富來自電視、廣播事業,但同時也投資于餐飲、移動電話和廣告業。他不停地投資,直至生命盡頭— “我熱愛這樣的工作,因為它考驗我的大腦。數年前我本可以拿出幾百萬美元加入鄉村俱樂部,然后過上整天抱怨世界和稅法的生活。”但他最終無法離開“談判然后交易”的生活。
退休的說法對許多企業家都不太適用。他們是不安分的野獸,需要壓力和挑戰來驗證存在感。他們往往喜歡以適當的賭注來做事,哪怕是年事已高。正如克魯格所說:“如果不冒點風險,我就感覺不舒服。”當然,對于上了年紀的超級富人而言,財富積累已是一種游戲,一種癮,也可能是一種病。
為什么柯克·科克萊恩(Kirk Kerko-rian)、薩姆納·雷石東(Sumner Redstone)和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這些大富之人執著于事業上的追求?在我看來,他們所建立的王國成了自我的映射,掌控這些王國給了他們一個每日 早上起床的理由。一旦這個理由缺失,也許就失去了活下去的欲望。
問題是,項目的進展并不總是按計劃進行,并可能帶來麻煩—對擁有青春活力之人而言,這是比較容易處理的。邁克爾·科爾(Michael Cohl)是一位成功的搖滾樂推動者。然而,如今年屆62歲的他卻成為史上最貴的百老匯音樂劇《蜘蛛俠》(Spider-Man)的主辦人—該劇制作成本高達6000萬美元。科爾對戲劇夢想的投入已經大大超過了預算,他的職業生涯中第一次做起了噩夢。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在做什么?我本可以在佛羅里達的海灘上休假。”但他顯然不能控制自己—成就一番事業的激情力量實在太大了。
或許,成就非凡的企業家私下認為自己是永生不朽的,他們很有可能認為,盡管工作帶來了心理壓力,但卻對健康有益。在我看來,不少靠自身努力成功的男人(通常這樣的人物都是男性)生來就很執著,這意味著他們可以忽視自己的家庭、愛好、朋友和幾乎所有其他事情—財富除外。因此,到最后,財富可能成了他們身后遺留下的唯一和所有。
保羅·雷蒙德(Paul Raymond)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雷蒙德是倫敦蘇豪區的成人娛樂和地產巨頭。據一本最新出版的傳記記載,當雷蒙德在偏執和孤獨中死于頂樓套房時,他還在為女兒因毒品過量死亡而哀傷。他在數十年間對房產和出版帝國的不懈專注成就了巨大的財富,也導致了個人生活的孤寂。
當然,在他們的晚年,富人們通常都會擔心繼承人的問題。有些人努力維持自己的王國;比爾·蓋茨等人似乎更樂于將財富捐獻給慈善事業;而另一些人則在很長時間內都舍不得放手,讓下一代管理者士氣大泄。
最悲慘的情況是,一些大亨在晚年時疲于應付貪婪繼承人之間的財產爭奪。例如,擁有包括凱悅(Hyatt)連鎖酒店等龐大資產的普利茲克家族(Pritzker)就經歷了一場痛苦的法律大戰,最終導致家族資產分崩離析。
但是,積極經營一家企業和單純擁有所有權有著天壤之別。后者可能是被動的介入,但身為老板就需要積極參與—這需要持續消耗體力和腦力。對于那些年逾七旬、八旬甚至九旬但仍在領導公司的人,我向他們致敬;但愿他們和他們的親屬所付出的情感代價不至于太過巨大。
作者盧克·約翰遜(Luke Johnson)系FT專欄作家,經營私人股本公司Risk Capital Partners,同時擔任英國皇家藝術學會理事長,功文/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