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的農村市場,誰不垂涎?8億多農村人口、2.38億個家庭,任何商品的普及率只要提高1個百分點,就意味著會增加238萬的單位量!
但很多在城市市場能夠屢有斬獲的企業,卻迷失在通往農村市場的路上。曾幾何時,三株口服液、紅桃K等在農村市場的營銷奇跡還在為我們津津樂道,但是,正視今天的農村市場,仿佛已經“換了人間”。
誤解1:農民沒有錢,可支配收入少。
從家庭總資產來講,城鄉居民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但是別忘了,大多數城鎮家庭的很大一塊資產都投在了不動產上。因此,很多城市中層市民實際可支配的錢甚至還不如農民。根據個人經驗,1/3強的農民的消費能力相當于周邊城鎮的中層市民。
2009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200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關,實際增幅6%以上。按照四口之家計算,一家農戶的年收入在20000元左右。除去農業生產的剛性需求和日常生活開支外,農民收入的可支配比例能夠占到總收入的50%~60%。
誤解2:農民購買力低,消費意識差。
但是,對于這么大比例的可支配收入,農民并沒有直接用于消費,而是通常將其中大部分存進農村金融機構,以備不時之需。這也導致很多企業誤認為農民購買力低、消費意識差。
事實上,我們看到,農民在諸如子女教育、建房等方面都非常舍得投入。而且隨著國家政策向農村市場傾斜,農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質量的升級和攀比心理也在拉動農村消費的增長。
此外,由于目前農村市場環境并不規范,加上假冒偽劣產品橫行,使得農民很難找到一個放心的消費場所,這也導致農民除了采購生產生活必需品外,對其他消費一直很保守。
因此,要培養農民的消費意識,首先要解決農民的放心消費問題。農民的消費意識既簡單又復雜,簡單在于如果一旦認定某一消費場所,會很快成為忠實客戶,并會通過口碑傳播帶動周圍的農民消費,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應。
誤解3:農民素質低,容易賺錢。
傳統意義上,農民一直是貧窮、落后、無知的代名詞,其知識水平、生活質量、整體素質都與企業所熟悉的城鎮消費者有相當大的距離。
現在呢?80后的農民正在成為農村的主要力量,他們受教育的程度、同外界接觸的機會、對新事物的認知和接受能力都較父輩有了實質性的提高;他們也不再是只盯住價錢、不講究質量、盲目消費的群體。就消費習慣而言,他們對品牌的認知,對產品質量的關注,對服務的要求更高。
特別是在農業生產環節,農民發生的轉變尤其明顯。以蔬菜之都山東壽光為例,這里的農民多以種菜為生,長時間的經驗積累以及對經濟效益的關注,已經使這些農民具備了非常豐富的種植專業知識,其認知足以抵得上半個專家,由此,也直接導致農民在生產消費環節變得更加理性。
誤解4:農村商品流通不暢。
流通體系不健全一直被認為是農村市場的一個頑疾,流通體系建設的滯后也直接導致農民消費“不安全、不方便、不實惠”。
國家從2005年開始實施“萬村千鄉工程”,改造連鎖農家店。2009年,農家店網絡已經覆蓋中國近8成的鄉鎮和一半以上的行政村,實現銷售額近2400億元。此外,“新網工程”以及民營企業的連鎖網絡建設也加快了農村流通網絡建設,給農村商品流通帶來了一場深刻的變革。尤其是農業生產資料和日用品的流通渠道已經開始向行政村下沉,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觀,對農民的消費產生了很大的拉動作用。
此外,隨著國家村村通工程的不斷落實,農村的交通已經大大改善,基本能實現村村通公路。縣級物流配送的發展,使得有些地區的村級副食百貨店、農資店甚至可以實現“當天貨物,當天店內配送銷售”。
誤解5:農村信息化程度低。
隨著國家隊農村基礎設施投入的不斷加大和教育、醫療、保險等體制的完善,農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滿足,開始注重家庭成員文化素質的提高。
2009年,CCTV聯合國家統計局、中國郵政在全國調查了7萬名城鎮居民和3萬名農村居民。調查發現,電腦成為城鄉居民的消費首選,農民購買電腦的比重加大。一方面是由于農民收入的增加,電腦價格在同步下降;另一方面是農村有了需要,這是農村信息化建設的一個表現。此外,農村寬帶、有線電視等也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農村與城市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差距正在縮小。
農村信息化發展速度的加快,使得農民對外界信息的獲取量和獲取速度大大提高,甚至開始出現農村股民,這在以前是不能想象的。這對依靠信息不對稱賺取利潤的企業也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誤解6:農民沒啥品牌意識。
就品牌意識而言,農民其實對品牌也有著與生俱來的認知度,比如說“王麻子”剪刀等一些早期的品牌至今仍被很多農民堅持認可。但隨著假冒偽劣產品不斷充斥農村市場,使得一些認可品牌的農民也認為買不到真品牌。品牌意識在農村基本消失殆盡。
但隨著80后農民和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數量不斷增長,受城市品牌消費意識影響,農民的消費習慣也在逐步向品牌甚至高檔品消費轉移。
改變現行的推銷模式
和城市的時尚消費理念不同,農村消費奉行實用主義。能否把握好這種差異化,將直接導致一種商品能否在農村市場存活下去。在此之前,企業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認知:不是什么商品都能放到農村市場來銷售,一定要適合農村市場的消費環境和農民的消費習慣。
把握農民消費特點,一要體現在客觀需求上。如某家電下鄉中標冰箱品牌,就針對農村實際添加了防鼠蓋板、防潮防銹材料和便于清洗的可拆卸門縫,這些人性化的實用設計直接推動了銷量。
二要體現在主觀親近性上。如TCL彩電在城市如日中天時,在農村銷售卻悄無聲息,因為農民并不明白“TCL”是什么意思。于是TCL增加了一個小名“王牌”,農民才開始把作為彩電中的“王牌”搬回家。異曲同工的還有長虹“紅雙喜”。二者都是滿足了農民圖名氣和吉利的消費心理。
此外,我們還要注意到,目前各行各業在農村市場的銷售活動,多數還集中在推銷階段,產品從生產企業到經銷商再到零售商,逐級分配下來,但是對于最后的銷售工作還缺少實質性的動作,導致最終由零售商逐一賣給農民,銷售力度弱。既沒有實質性的服務內容,也沒有實質性的客情關系維護。誰能在這兩方面有所突破,誰就能在農村有更大收獲。
(作者系錦繡千村農資連鎖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