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會計視野一篇關于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之爭的精華貼,確實是好貼,發貼者總結的觀點是好的商業模式一定是要有好的盈利模式。這里面帶出了一個問題,好的商業模式一定就是好的盈利模式嗎或好的盈利模式才是好的商業模式?是這樣嗎?我認為如果從靜態上去看這問題,這種爭論意義不大,毋庸置疑,好的商業模式肯定要有好的盈利模式。但從動態上來看,讓商業模式時時刻刻盈利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何況如何看待盈利也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會計算計的利潤未必是真正的利潤,對于企業經營來說,有些資產卻遠比短暫的會計利潤重要的多,如品牌、渠道、專利技術、人才!
這就涉及到財務思維與商務思維的問題,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的問題!
財務思維者通常把企業當做一個證券資產來對待,理想的情況當然是要知道每個時點的價值,低進高出再低進高出,如此周而復始。這就是洞察力和遠見,不是每個人都具備這樣的能力,這也是那些杰出的財務運作人才才具備的能力,象李嘉誠、巴菲特。而商務思維者的獨特之處在于知道什么樣的價值是可實現的價值,是被社會認同的價值,創造出這樣的價值是他們的天職,這種能力除了價值的洞察力、遠見外,還要有領導力和執行力,這也是卓越企業家所具備的才能,那些天身就是價值創造的企業家如:比爾.蓋茨、喬布斯、韋爾奇,都具備卓越的遠見、洞察力、領導力和執行力,當然,這個世界沒有如此完美的人,遠見、洞察力、領導力和執行力都是滿分的人而且一直能保持這種狀態,這種人只在游戲軟件里才會有,現實世界的卓越成功者都只能在某一時間段具備這種卓越能力,人的生理規律也不支持這種能力狀態,所以比爾.蓋茨才會找了鮑爾默,喬布斯找了庫克,李嘉誠找了他兒子,更優秀的企業家選擇了將企業打造成可以自我發展的有機體,如IBM、GE。
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的問題,是如此讓人糾結的矛盾統一體,以致讓人產生了人格分裂癥。長痛不如短痛,短取勢、長取利,這是現在電商的寫照,而瘋狂取勢之后卻面臨PE/VC退潮后的尷尬,沉迷于投機的煤老板們還在到處找可以快進快出、錢生錢、一本萬利的商業機會,而長三角、珠三角不少中小企業業主忍受不了轉型的痛苦,選擇了退出實業,過著喝紅酒、打高爾夫的生活……而讓人感到肅然起敬的是歐洲那家帽子店。走進店內,紳士的店家開口說的是,這家店有100多年歷史,倫敦只有一家,全世界也只有一家。你拿起帽子,他悄然地擺上拐杖和皮鞋。他用行動無聲地告訴你,他們出售的不僅僅是一頂帽子,而是一種姿勢,一種生活方式,價值觀活在產品里。
商業模式的背后就是價值和價值觀,這背后是節制有度還是貪婪無度、是沉著淡定還是狂野無所顧忌、是文明競爭還是耍流氓、是大愛無疆還是冷漠無情、是傳遞幸福希望還是掠奪財富。價值觀才是模式的神韻,才是模式是否有持久生命力的判斷標準,社會需要什么樣的價值觀,企業就應傳遞和實現什么樣的價值觀,有些價值觀是普世永恒的,如健康、環保、效率,有些卻只能曇花一現對局部人有效,如同偽君子、如同錢生錢式的龐氏騙局。
商業模式不能不功利,也不能太功利,不功利連生存都會困難,而太功利會失控而喪失自我,如績效主義的索尼喪失了創新精神。商業模式即不能太保守、也不能過于激進,曾經的巨人摩托羅拉和諾基亞,一個輸在太激進、一個輸在太保守!商業模式也好、盈利模式也好,歸根到底在于對價值及價值點的判斷及堅守價值觀的鐵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