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外浙商搶食溫州金融變革 “奶酪”
在全國各地創業打拼的各大浙江商會會長對回鄉投資有什么想法與期待?又有些什么樣的擔憂與困難?《浙商》記者分別對十大省外浙江商會會長進行了采訪。
NO.1:服務貼心更重要
“鄉音不改,故土難舍,在外越久,越想回家。”浙商與浙江興衰與共,浙商回報家鄉其心拳拳。然而,每一個聽到回鄉感召的浙商,都希望得到家鄉政府更多的幫助。對于回鄉投資,他們有著什么樣的期待和建議,是希望更多的“硬”的政策支持,還是需要更多“軟”的溫暖關愛,讓我們來聽一聽他們的意見。
李國慶:省外浙商企業規模不一,行業多樣,回歸的能力和意愿也各有不同。我覺得可以從生產要素回歸、慈善愛心回歸和情感回歸等多個層面創新回歸方式,充分調動各方面回歸的積極性。
此外,各有關部門應每年召開回歸項目對接會等系列活動,加強與省外浙商的聯系和服務工作,開展優惠政策宣傳和項目交流互動,擴大“回歸工程”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趙勇強:現在全國各地招商引資政策大同小異,與其比誰的政策更優惠,不如比誰的服務更貼心。浙江地區與中西部省份相比,無論在土地資源、人力資源方面,成本都要高出許多,但服務如果做得好,可能會增加不少吸引力。另外,政府應該出臺一整套項目招商方案,讓外地浙商回歸投資時有的放矢。
鐘濤:希望當地政府能給予較大的政策支持,同時希望項目落地后的后續服務和支持也能跟上。
郭向東:我們在外打拼多年的浙商認為,全國沒有一個省市能像浙江這樣對回鄉投資如此重視;但關鍵是要搭建一個浙商互動平臺,加強浙商凝聚力,壯大浙商隊伍,發揮浙商聰明才智,而商會只是其中一個方面。
徐文忠:希望浙江省政府出臺的招商政策,對內、外浙商能區別對待,對回歸的浙商能多些優惠,這樣才有足夠的吸引力。
張國芳:投資當然是以親情投資,因為我是“浙商”,浙江是生我養我的地方,葉落要歸根,所以我們都應該早日回歸,建設美好家鄉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同時期待家鄉政府能給我們提供什么樣的生活居住環境和投資優惠政策及環境等。
曾昌飚:浙江省委、省政府一直關心省外浙商的發展,去年隆重召開了首屆世界浙商大會,今年春節期間還組織慰問組走訪慰問省外浙江商會會長的家屬,使我們非常感動。我們非常期待家鄉的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好。廣大省外浙商都是渴望在家鄉投資興業的,當初離開家鄉闖蕩天下都是有各種各樣的背景的。現在非常期待家鄉的各級政府部門,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用實際執行力讓廣大省外浙商體會到回鄉投資所被重視的程度、所應得到的待遇和為家鄉做貢獻的多贏回報。總之,應該說浙商創業創新,促進浙江發展,已經成為浙江省委、省政府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工作的重要方面,已經成為省內外的普遍共識,也將成為全球廣大浙商的共同行動。
葛永品:浙江經濟社會發展速度比較快,2011年省內人均GDP也已達到中上等發達國家水平,因此,現有經濟產業結構需要作出調整,與增加內需相關的產業將成為投資重點,例如現代文化旅游項目、酒店賓館等現代服務業、商業摩爾、新興科技研發產業較好。
張國標:上海的浙商一直有抱團反哺家鄉的構想,部分浙商已付出實踐。希望通過回鄉投資,浙江不僅可以從上海引進在滬浙商的資本,還能引進我們所能組織的社會資源、先進技術和各類信息。此外,希望浙江能夠借助上海作為金融中心的平臺功能,為本地經濟的下一輪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何明東:我們希望相關部門能夠提供優質服務與支持政策,加大對中小投資者扶持力度,如簡化立項手續,減少審批環節;在土地政策、稅收政策、投融資政策方面給予支持;真正做到招商、親商、扶商、安商、富商,讓回鄉投資者安居樂業。
NO.2:加強土地等要素保障
對于浙商而言,回鄉容易,但投資牽涉到一系列錯綜復雜的商業考量。浙江的資源稟賦之局限、市場競爭之激烈,或許都是多數地區所不及的。而長年在外的浙商,回鄉投資是否會遭遇水土不服?風險和憂患到底會出現在哪些方面,這或許是浙商回鄉需要首先考慮的問題。
李國慶:我認為,浙商回鄉投資的困難主要是生產要素制約,尤其是土地制約。當初,正是因為“人多、地少、吃不飽”,眾多浙江人才走出浙江闖天下。而今,浙商回歸家鄉投資,資源要素匱乏,仍然是繞不過去的“瓶頸”。
隨著浙江省投資軟、硬環境逐步改善,省外浙商在鄉情、鄉誼、親情、友情的感召下,回鄉投資熱情日益高漲。但因為土地指標的限制,相當一部分回歸工程項目懸而不能落地。即使是回歸落地后的優質項目,由于發展空間的限制,面臨回歸后資源限制擴大再生產的矛盾。
另外,浙江投資環境建設方面仍有不足,相關部門部分工作人員服務意識不夠,沒有真正為企業著想,存在不同程度辦事拖拉、效率低下現象。當然,回鄉投資還有融資難,人才、用工問題。
趙勇強:目前沒有什么擔憂,我們正等著政府具體的回歸政策出臺與實施。
鐘濤:現在最大的擔憂就是政府部門在招商過程中的一些承諾不能最終兌現。
郭向東:目前還沒有遇到什么困難。
徐文忠:我們擔憂的是,如何建立起一個信息共享的對接平臺很重要,接下來大家關注比較多的就是政策的具體落實和完善。
張國芳:擔憂的是我們這些在外打拼幾十年的人回到家鄉,反而人脈關系不夠,好多關系得重新開始建立,辦事不順利,投資創業、土地、人工等經營成本高,競爭優勢不明顯等。
曾昌飚:應該說回報社會、回報家鄉是每一個闖蕩世界游子的內心夙愿。要是談到擔憂的話,就是有一點擔心政策在落實過程中出現一些不理想的差異。
我希望家鄉各級政府營造有利于浙商創業創新的良好氛圍,切實把支持浙商創業創新發展和省外浙商回鄉投資創業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我也由衷地祝愿家鄉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
葛永品:我對家鄉的發展一直十分關注,對回鄉投資抱有很大期待。對回鄉投資提三點建議:一是回鄉投資企業要有回報,不能把回鄉投資當作一項公益事業;二是當地政府加大對回鄉投資企業扶持政策;三是政府加強對回鄉投資企業服務力度,營造良好的回鄉投資環境。
張國標:對比蘇南地區,浙江相關部門在項目推動效率上還有待加強。尤其是對于一些已經確定的投資項目,希望職能部門之間的協同能進一步加強,而不要出現“腸梗阻”的現象。
何明東:目前,浙江投資創業成本高,土地成本、人工成本高于中西部地區,需要將稅收、土地優惠等政策落到實處。此外,還需要積極提供投資信息,構建良好的金融秩序,避免浙商回鄉項目投資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NO.3:加快建設浙商總部大樓群
當前省外浙商在全國各地興建浙商大廈,作為各個地區浙商聯絡感情、互通有無的重要載體。而今,浙商大舉回鄉投資,是否也需要在浙江省內興建浙商總部大樓群,作為浙商回鄉投資的橋頭堡,以此網羅天下浙商,共同參與回鄉經濟?
李國慶:浙江從2006年開始著手實施引進省外浙商回鄉創業的工作。為此,浙江不斷完善總部經濟、科技創新、人才引進方面的優惠政策,大量走出去的浙商也已經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會選擇回歸。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浙江創業環境好以及浙商對家鄉的深厚感情。
目前,在全國各地的浙商們在當地紛紛建立了“浙商大廈”,在異地建立起了自己的“家”。隨著浙江省投資環境逐步改善,省外浙商回鄉投資熱情日益高漲。浙江省委、省政府應該給回歸的浙商創造一個平臺,我覺得可以興建浙商總部大樓群,讓在外的浙商回來后有所依托。
我們這些在外浙商會積極投身到創業創新和回歸發展的實踐中來,在更高層面上實現“闖天下”和“強浙江”的有機統一,為促進“浙江人經濟”與“浙江經濟”更好的融合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趙勇強:我們非常贊同在外浙商總部回歸,但企業各自情況不同,最后是否回歸要因人而異。另外,我們不鼓勵企業盲從回歸,條件成熟并且沒有太多牽絆的企業,可考慮將總部遷回浙江,目前我們商會還沒有接到有關總部回歸的邀請。
鐘濤:這是一個好現象,但要講究總部基地質量,不能搞跟風。當然,如果有好的總部基地,我們也會考慮回歸的。
郭向東:其實企業總部放在哪里并不重要,關鍵看總部所在地是否有利于企業發展,是否將總部遷回要看具體情況。但總部基地可以在浙江搭建一個平臺,和外地商會形成互動,將世界浙商聯系起來。
徐文忠:建立總部經濟大樓是個好事情,但是否回歸總部還要看具體項目情況。
張國芳:在浙江省內興建浙商總部大廈群完全有這一必要(我希望土地成本價提供,費用減免)。因為生活在浙江,事業在省外感覺還是在漂泊,只有這樣才能安心、靜心。工作在杭州,休閑在故居,那是每個游子的向往。
曾昌飚:我在2006年就已經建議,在家鄉建設浙商總部大廈,一直沒有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的愿望能夠在家鄉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得以實現。
葛永品:回鄉投資企業家長期在外,與家鄉當地政府和各職能部門不熟,各級政府應出臺相應政策保護回鄉投資企業。擔憂回鄉投資受到本地一些企業的排擠,這需要各級政府協調省內企業與回鄉企業間的關系,確保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
張國標:搭建好浙商總部大樓群這個平臺,對于省外浙商回鄉投資,有著集聚中心和信息匯總等多重意義。推動這個項目,意義不言而喻。所以我認為,在這個過程中,在選址、建筑形態以及運營方式上,都需要全盤考慮,做到萬事俱備。
何明東:我們認為浙商總部大樓群可以以政府優惠政策為支持,以會員企業出資為輔助的模式興建,創建優質的商務交流平臺,建設總部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