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瓷公司一直把“留有余裕”作為經營方針,所以,當京瓷處于“不行”的狀況時,其實仍然還有希望。
——《京瓷哲學:人生與經營的原點》
01
經營企業時,“堅持到底”是成功的不二法門。越是忍不住要放棄時,越要堅持下去,直至取得成功。
然而,現實中的大部分企業家都會半途而廢。這往往是因為他們缺乏能夠持續支撐的資金儲備,要想堅持到成功那一刻,必須具有充裕的資金。換言之,要想把“認為不行的時候,正是工作的開始”落實為公司的理念,就必須采取留有余裕的經營方式。
京瓷哲學中有“在相撲臺的中央發力”一說。如果身在相撲臺中央,就說明離邊線還有一段距離上的富余。因此才有條件和對手持續角力。
人們通常所說的“不行”往往是指真正無力回天的狀態。腳即將跨出相撲臺邊線,即便大喊“我還要努力”,也是徒勞。
反之,京瓷公司一直把“留有余裕”作為經營方針,所以,當京瓷處于“不行”的狀況時,其實仍然還有希望。
比如,一位企業家從事著兩項事業,一項是從父母那里繼承的本業,一項是自己開拓的新事業。可這項新事業出現了赤字,且連續幾年都不見起色,于是企業家就試圖放棄,但因為公司還能依靠本業盈利,所以可以把新事業堅持做下去。
02
不過,不管是從零創業,還是涉足新領域,“留有余裕”的道理也并非總是適用。就以我創業初期的經歷來說,如今回想起來,當時各方面都完全沒有富余。
當時,我與7位合伙人創立京瓷的最初目的是“向世人展示稻盛和夫的技術實力”。在之前的公司里,有領導對我的研究持反對態度。學會等組織則存在學閥,由于我畢業于地方大學,又在瀕臨破產的公司工作,因此我的論文不受重視。無論我取得了多么出色的研究成果,都得不到應有的評價。于是,我的合伙人就把創業目的定為“向世人展示稻盛和夫的技術實力”。
當時,合伙人還對我說:“假如公司發展不順,即便出去干體力活賺錢,咱們也要保障稻盛能夠繼續開展研究。這樣堅持幾年,咱們就能拿著他的研究成果,向同行和世人展示。”
換言之,在京瓷公司創立時,就提前做好了“不行”的最壞打算。
03
不少企業家僅僅因為流失了一兩名員工,或由于資金周轉困難,事業發展不順,便開始嗟嘆“不行”。對于這種態度,我不敢茍同。
有的人還說:“汽車也被高利貸公司收走了,剩下的只有債務和幾名員工,我只有放棄。”但在我看來,沒有汽車,好歹還有自行車。哪怕連買自行車的錢都沒了,城市里有的是別人扔掉不要的自行車,隨便撿一輛,騎著它去跑業務也行。
歸根結底,抱怨“事與愿違”者,往往是自己主動設置障礙的人。“沒有汽車就沒法跑業務”、“沒有上百萬日元的資金就無法運作”……像這樣給自己設置障礙、限制自己能力發揮的做法,當然會導致事業失敗。
在我看來,只要肯努力,哪怕身無分文,照樣能成功。
我剛才談到,必須要“留有余裕”,但如果現實環境非常嚴酷,即使沒有“余裕”,也要堅持努力,不惜拼盡所有。
“不管背上了多少債務,好歹還有一條性命。自己至少還有手有腳,身體健全。”要抱有這樣的無畏精神,堅持到底。
總之,“留有余裕”是我所提倡的理想狀態,但即便一無所有,也要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