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嘉誠的創業過程中,并購與 資本運營 是其中最關鍵期的重要手段。而讓他通過并購成為香港首富的中間,合作精神令人稱道。
在其發展的緊要光頭,有人問,李嘉誠與匯豐及香港地鐵合作成功的奧秘是什么?他說:“我想重要的是首先得顧及對方的利益,不可為自己斤斤計較。對方無利,自己也就無利。要舍得讓利使對方得利,這樣,最終會為自己帶來較大的利益。我母親從小就教育我不要占小便宜,否則就沒有朋友,我想經商的道理也該是這樣。”
78年9月,李嘉誠助包玉剛收購怡和系控制的九龍倉時也體現出他舍利這一風格。最初是他要收購,而因包玉剛的船運業要登陸向碼頭發展,所以轉讓給包,而包本人也沒有白得轉讓,一方面讓李轉讓純得5千多萬港幣,另一方面還為包助李收購和記黃埔埋下了伏筆。很多時候,你助朋友一把,朋友自然會助你一把。
李嘉誠的成功從塑料花的生產商再到獨立開發的地產商運營商,再到成功應用收購并購資本手段的資本家,可見生意越大,越是需要資本運營 ,而資本運營 的成功取決于在利益博弈上的平衡術,即你得有所舍。
79年9月,收購和記黃埔時,長江實業只是一間有6億資產的公司,而和記黃埔當時有60億。蛇吞象是怎么成功的呢?那是因為有匯豐的幫助,而李得到匯豐的幫助,也是因為他幫助匯豐從和記盈利了,還解決了銀行業不能經營和記這間企業的包袱問題,你幫別人解決了問題,別人更有可能幫你解決問題。這是收購和記成功的一個最根本原因,這也就是李被稱為超人的原因所在。靠實力去爭斗誰不會?但以小博大卻不是人人都會的事情。
道家有言:無為而治,也就是說本質上一定要低調,要低期望值(這一點我的朋友阿康更有發言權)。在于本質而輕于形式,無為而無不為,一定的退讓會更得到大家的尊重,其實這也是他的為人,成功的商業為人之處,他讓小利,但絕對不讓大利,這也是李氏的精明所在。商人,商是第一的,利益也是第一的。這是永恒的真理,如果說很多人,一下子將所有利益都出讓了,那就不用做商人了,去做教授比較好一些。
“我覺得成功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完全是靠勤力工作,不斷奮力而得成果;第二個階段,雖然有少許**存在,但也不會很多,現在呢,當然要靠運氣,但如果沒有個人條件,運氣來了也會跑去的”。這是他自己對成功的總結。勤奮+機會是不斷成功的保障。
李嘉誠也是一個超級務實派,他絕對不會拉虎皮做大旗,虛張聲勢的事情。他的左右手沒有明星,他察人求能力與實力,而非不實的名氣,這也令他的長實始終保持著活力。任人唯賢,知人善任,即嚴格要求,又寬厚待人。正是這種用人風格,讓他在購得和記之后的85年,又順利用29億港幣買了港燈,在那個年代,那個香港富人都因怕97后的回歸而紛紛離港的時代里,他與包大人(包玉剛同年收購的黃資會德豐)聯手讓香港經濟史從此不再是英資的天下,而向華資回歸,這是香港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在這么多的收購中,李超人一直奉行互惠的精神,強調以和為貴,這也許就是成功的密決吧。
縱觀李超人的發跡史,就是一部吞并史,從收購和黃再到港燈一路前行,但他只是一個出色的商人,說他收購是為了民族而戰,那就是記者們的牽強附會了。在這兩次的收購中,他從未情緒化,都很冷靜。企業家要做大,最后的道路一定是資本運營 ,這一點李把握得很好,這也提醒了我們創業者,在企業的根基開始穩定之后,就得思考著資本運營 了,借力使力才能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