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無處不在,危機不可避免,有了危機防范意識之后,即使危機降臨也能從容應對。在危機處理階段,新聞發言人扮演著重要角色。
一般來講,新聞發言人應具備以下條件,在企業中擁有權威,能代表企業對外講話;形象好,肢體語言出眾;有很好的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強,反應迅速,善于傾聽;有全面的知識結構,并通曉危機事件的處理;能夠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外界壓力下,能夠保持冷靜,臨危不亂,沉著穩健。
通常情況下,新聞發言人要掌握以下幾方面的基本原則:
1、積極地解決問題,做到不卑不亢,誠懇、穩重。
2、要言辭審慎,表情嚴肅,態度堅定而認真。
3、要做到頭腦冷靜,思維清晰敏捷。
4、尊重和聽取外部專家的意見,包括公關顧問,法律顧問和保險顧問等專業人士。
5、盡可能多的向媒體和公眾提供所需的背景資料,不放棄任何話語權。
6、壞消息要一次性和盤托出。
7、絕對不能說“無可奉告”,否則會被理解“不可告人”。
8、不用否定性語言,不攻擊和詆毀對手。
9、不強求審查媒體的新聞稿件,但務必請關鍵性媒體記者發布客觀、公正的事件細節。
此外,新聞發言人還要做好新聞發布會的策劃準備工作。具體來講,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思想上的準備。
要求對公共關心的問題要考慮周全,并給予合理的解釋和圓滿的答復。做好新聞發布會的彩排工作。
2、新聞發言人能夠清楚的表明企業的立場,準確清晰的對事件進行陳述,機制對付記者的窮追猛打。
3、確定對外公布的信息,準備好新聞稿。
4、不要企圖回避媒體,回避不是解決危機的態度。
5、渠道探聽
提供完整的信息和背景資料,以免媒體產生猜測或從其他渠道獲取消息。
危機管理在西方的教材中也被稱之為危機溝通管理,原因在于,加強信息的披露與公眾的溝通,爭取公眾的諒解與支持是危機管理的重要內容。所以新聞發言人是在危機處理階段屬于極其重要的角色,溝通質量高低甚至會決定危機處理的結果,雪上加霜還是轉危為安都是溝通能力的再證明過程。
做一個合格的新聞發言人,這對你的成長和危機事件的圓滿處理都是同等重要的。
隨機讀管理故事:《兩棵樹,你砍哪一顆?》
老教授問:“如果你去山上砍樹,正好面前有兩棵樹,一棵粗,另一棵細,你會砍哪一棵?”
問題一出,大家都說:“當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說:“那棵粗的不過是一棵普通的楊樹,而那棵細的卻是紅松,現在你們會砍哪一棵?”
我們一想,紅松比較珍貴,就說:“當然砍紅松了,楊樹又不值錢!”
老教授帶著不變的微笑看著我們,問:“那如果楊樹是筆直的,而紅松卻七歪八扭,你們會砍哪一棵?”
我們覺得有些疑惑,就說:“如果這樣的話,還是砍楊樹。紅松彎彎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閃爍著,我們猜想他又要加條件了,果然,他說:“楊樹雖然筆直,可由于年頭太久,中間大多空了,這時,你們會砍哪一棵?”
雖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蘆里賣的什么藥,我們還是從他所給的條件出發,說:“那還是砍紅松,楊樹中間空了,更沒有用!”
老教授緊接著問:“可是紅松雖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厲害,砍起來非常困難,你們會砍哪一棵?”
我們索性也不去考慮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結論,就說:“那就砍楊樹。同樣沒啥大用,當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問:“可是楊樹之上有個鳥巢,幾只幼鳥正躲在巢中,你會砍哪一棵?”
終于,有人問:“教授,您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測試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說:“你們怎么就沒人問問自己,到底為什么砍樹呢?雖然我的條件不斷變化,可是最終結果取決于你們最初的動機。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楊樹;想做工藝品,就砍紅松。你們當然不會無緣無故提著斧頭上山砍樹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標,做事的時候才不會被各種條件和現象迷惑。你的目標明確了嗎?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閱讀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