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市場發展迅速,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正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2008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10萬億元。今年以來,政府將擴大消費、改善民生作為一攬子計劃的政策重點之一。1—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16.4%,比去年同期加快3.7個百分點,這一增速是1986年至今23年來的同期新高,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有所提高。從商品類別看,家具、金銀珠寶、汽車及服裝的零售額同比增長都在兩成以上,29年間增加了56倍,年均增速高達14.4%,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
如何利用經濟復蘇的大好時機,高檔百貨抓住目標客群,引進更多更好的奢侈品,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已經成為高檔百貨經營業的共同追求。
中產階層將重新定義中國消費市場
對零售行業而言,兩端的產品價格的剛性最強,奢侈品甚至具有負的價格彈性。據安永會計師事務所調查,中國大陸的奢侈品消費者目前已占總人口的13%,約1.6億人,其中有1000萬—1300萬人是活躍的奢侈品購買者。世界奢侈品協會近日發布報告稱,2007年中國人在首飾、服裝、皮具、香水等奢侈品(不包括私人飛機和游艇)上的消費達80億美元,奢侈品消費占全球市場份額的18%,消費人群占總人口的13%,成為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預計到2010年,中國將有2.5億消費者有能力購買奢侈品,消費總額將達到2000億元。預計到2015年,中國奢侈品消費將占全球市場份額的32%,超過日本。
前不久,國家統計局首次對國內中產階層進行了歷時4個多月的大規模抽樣調查,并首次將“中產階層”量化為年收入在6萬—50萬元的家庭群體,“中產”由此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概念。據預測,未來5年內中國將有2億人口進入中產階層行列,而更樂觀的估算是3.5億人。正是這樣一個龐大的富裕群體,將構成中國社會最穩定的中堅力量。
目前,中國中產階層家庭占城市家庭總量的15%左右,到2025年,這一比例將達到60%。一個規模宏大、構成復雜得多的消費群體正在崛起,他們的購買力將重新定義中國的消費市場。有遠見的公司已經開始建立針對這一消費群體的業務模式,從他們身上獲得利潤。
經濟危機對中國高檔百貨的影響明顯
2008年9月以來,曠日持久的美國次貸危機轉化為嚴峻的世紀性金融危機,波及面越來越廣,從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蔓延,國際經濟環境急轉直下,我國經濟下行的壓力也在加大。高檔百貨店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最為明顯,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消費者購買行為變得謹慎;高端商品受到市場冷遇;客流量難以與銷售旺季匹配;商品利潤空間急劇壓縮。從2008年第三季度開始,百貨業的零售額與其他業態相比,呈現了較大幅度的回落。據國家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10月份百貨業零售額增長為8.24%,同比下滑17.42個百分點。
在經濟危機對零售業的影響中,百貨業態是最為嚴重的。過去的幾年隨著消費結構升級,經濟迅速增長,百貨業是最大的收益者。但是,從2008年9月份開始百貨業逐步走下坡,同樣受經濟危機的影響,百貨業卻從零售業態中的老大下滑到第8。
傳統百貨行業已經演化出了兩種業態,現代百貨店和復合型購物中心Mall正共同演繹商業的“百貨激烈競爭時代”,但同時還面臨著來自于專業店、專賣店、超市及網絡購物等其他零售業態的競爭。
據中國百貨商業協會數據顯示,2005—2006年間,專業店的銷售規模增長最快,銷售額達6085.9億元,同比增長30.99%,比百貨業的增幅高出6.45個百分點。而專業店經營的商品品類也在不斷豐富,從最初的家電、藥品、服裝、眼鏡擴展到化妝品、玩具、家居用品、禮品等。
專賣店的發展也引人注目。由于渠道策略發生變化,更多品牌選擇在購物中心或者商業街開設旗艦店。
網上購物更是奪去了百貨業的很多客戶。據淘寶網數據,2008年其交易額達999.6億元,同比增長131%,淘寶官方稱,憑借這一數字,淘寶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綜合賣場。
總體上講,百貨行業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但百貨業必須擺脫同質化面貌,提供富有“個性化價值”的商品、營銷及服務才有出路,在競爭激烈的大城市尤其如此。
高檔百貨
與奢侈品品牌的雙贏
奢侈品在國際上被定義為“一種超出人們生存與發展需要范圍的,具有獨特、稀缺、珍奇等特點的消費品”。
奢侈品消費分為兩個階段,一是炫耀性消費,二是自我滿足型消費。與歐洲成熟的奢侈品市場比較,目前中國的奢侈品市場有其特殊性,即在消費心理上,虛榮大于品位。中國奢侈品市場顯示出很強的虛榮消費特征,也就是炫耀性消費。
奢侈品的特性之一是個性化,奢侈品購買者追求的正是張揚個性。如何揚長避短,讓購物者在安靜、不受打擾的購物環境中感覺更舒適,更突顯個性和品位。高檔百貨店競爭到最后,還是比服務,比軟件。奢侈品不僅賣價格,更賣理念和文化,致力于為顧客帶來一種至尊美妙的感覺和完美的品質享受。
對于高檔百貨商店來說,并不是盲目追求品牌,而應該根據消費者的需要選擇適合的奢侈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適當的超前,但超前一定要把握好度,不然超前太多就曲高和寡。以前國際頂級品牌都在五星級賓館設專柜,現在陸續進駐高檔百貨,高檔百貨在選擇奢侈品的同時,奢侈品也在選擇高級百貨,只有二者互相匹配、互相適應,將優勢互補才能真正實現雙贏。
高檔百貨商店與奢侈品品牌的合作方式可采取純聯營、大保底、小保底、純租賃、自營、托管等方式,尋找雙方利益的最佳平衡點。有時高檔百貨為了吸引國際品牌的入駐,還必須倒貼嫁妝。商場從奢侈品牌獲得的收益主要包括租金、抽成和保底,抽成比例大概為10%,根據品牌的銷售額有所調整。而很多商場收取的費用要遠遠低于此,保底也經常被免去。另外,裝修費用基本都由高檔百貨貼補給奢侈品牌。一般一個柜臺裝修少則100萬、200萬元,據稱上海市一家百貨商場為引進GUCCI店就貼了2000萬元的裝修。國際頂級品牌順利的進駐,有利于提升高檔百貨的品味和檔次,各個奢侈品牌十分注重氛圍,關注自己周邊的都是些什么品牌,典型的“物以類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