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營報》:最近幾年,采用輕資產運營模式的企業越來越多,你覺得輕資產戰略適合哪些行業和企業?企業運用輕資產模式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姜汝祥:我一向認為,輕資產戰略就是中國公司的主流和發展趨勢。全球500強公司基本都屬于輕公司,這就是趨勢。輕資產如何定義,這是相對于重資產來說的,輕資產和重資產的劃分,應該是從實物資產和非實物資產角度劃分。非實物資產代表客戶資源,屬于輕資產;廠房、機器設備代表實物資產,屬于重資產。中國企業應該做客戶型的公司,而不是產品型公司。
從產業結構角度看,第二產業就是重資產產業,強調產品價值;第三產業為輕資產產業,強調客戶價值。第二產業意味著生產,第三產業意味著消費。中國目前的問題主要是消費乏力,內需不足,這與中國目前過度重視重資產投資有很大關系。我認為,輕資產作為未來的發展趨勢,就是“三產化”。國家“十一五”規劃中只有兩個指標沒有完成,其中之一,就是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的指標和增長率不足。
《中國經營報》:你把輕資產與國家發展戰略聯系到了一起,聽起來很有戰略高度,如何解釋輕資產就是“三產化”這一觀點?
姜汝祥:這些年像哇哈哈、蒙牛、寶潔、李寧這樣的輕資產公司整體不但沒有進步,反而是退步的,中國以客戶價值為核心的企業在退步,為什么?這與國家的大環境和整體發展方向有很大關系。相反,我看到一些重資產公司在大踏步前進,比如三一重工、中聯重科這樣的企業,還有銀行企業,其資產和網點都在大規模膨脹。強調客戶價值的中國企業的退步,說明在過去幾年中,國家政策出現了失誤,產業投資導向出了問題。例如4萬億元的投資基本都投到了重資產化的領域:鐵路建設、基礎設施投資等等,這些重資產的投入帶來了GDP立竿見影的提升,政府的政績得以體現,但是在消費領域卻難以體現,消費依然乏力。幸好在國家“十二五”規劃中,已經強調調整經濟結構,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我覺得,中國企業未來必須走輕資產路徑,少做產品,多做服務。
《中國經營報》:頻繁地提到客戶價值,你如何看待輕資產公司創造的客戶價值?
姜汝祥:像耐克、可口可樂、蘋果這樣的公司都是典型的輕資產公司,他們有鮮明的品牌主張和品牌文化,他們為客戶創造價值,最值錢的部分是品牌和價值主張,例如蘋果品牌本身就意味著創新和技術進步。相反,我覺得現在在網上賣商品的公司并不是輕資產公司,他們只是渠道公司,屬于新型渠道公司,通過低廉價格和方便購買服務客戶,但其提供的客戶價值比較低,賺的是供應鏈環節的渠道改善和成本控制上的利潤,不是來自于客戶服務上的利潤。我判斷輕資產的標準只有一個,就是客戶價值。例如諾基亞,長期以來把消費者的忠誠當成霸權,濫用了客戶的信任和忠誠,最終也就失去了客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