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禁入恐怕仍是最大的障礙。客觀而言,能源、金融、電信等行業出現超級企業的幾率高于其他行業。這一點,歷年來“世界企業500強”和“中國企業500強”的榜單,為我們提供了充足的例證。
打破行業禁入是一個老問題,也是中國市場經濟推進中最頑固的癥結之一。民企對于進入這些行業望穿秋水,卻一直可望而不可及。2005年“非公 36條”出臺,曾令民企歡呼雀躍,但隨后幾年實際推進的情況令人失望。2009年施行的四萬億刺激計劃,則引發了中國出現一輪“國進民退”潮的爭論。幾個月前,決策層推出鼓勵民營經濟“新36條”,但已難再掀起漣漪。
正如上海世博會民企館啟動時一位嘉賓所言,過去民企面對很多有形障礙,“非公36條”出臺后理論上這些禁區沒有了,但實際的枷鎖依然存在。這種口惠而實不至的狀況,令社會各界無法繼續呼吁打破民企發展枷鎖。結果則是,民企所處的環境比過去更加艱難。
國企、民企資源成本投入上的不公平,是民企難以做大的第二個障礙。民企500強榜單出臺兩天后,全國工商聯發布“國有和民營企業發展狀況比較” 報告。報告顯示,國企在土地、礦產、通信牌照等資源方面,往往可以低價或無償占用這些資源,而民企需從政府手里或在市場上購買。報告舉例說,中石油僅以每平米每年1.75元的價格,使用著42476宗國有土地;中石油通過上繳很低費率的特別收益金占有中國的石油資源,而銷售價格卻完全與國際接軌;中移動免費使用全民通信頻道資源。今年5月,三家印度公司為獲得3G牌照支付給政府146億美元。比照印度情況,中國3G牌照可拍賣到500億美元。以民企現有的競爭能力,如能按如此低價使用資源,同時以壟斷定價出售商品,一定會比眼下的央企做得更大。
無法進入這些優勢行業的民企,要想做大,其經營企業的能力不僅要遠遠超越國內央企,甚至要比沃爾瑪、惠普等完全競爭行業中的國際企業巨頭,還技高一籌才行。因為中國企業所處環境的復雜性,是國際巨頭們沒有遇到過的。由于可進入的行業有限,中國民營企業一直處于非常激烈的競爭環境當中。而這一境況隨著近幾年國有企業在競爭領域中的迅速布局,進一步升級。它們不僅具備使用低價格資源的優勢,與政府部門天然的血緣關系,也令民企在與它們的競爭中處于劣勢。民企老板需要不斷在權力與利益之間斡旋,才能勉強與國企抗衡,這大幅提高了企業的經營成本。
除了客觀環境,中國民企自身還面臨著各種需要解決的問題。從正值白熱化的國美內斗,我們至少看到了妥善處理企業創始者和經營者之間關系的重要性。家族式企業管理不善、決策激進等問題,也曾讓德隆類的企業轟然崩塌。眼下,大批早年發展起來的民企又面臨企業家退休二代接班的大問題。
對于同中國變革 開放一起成長的民企而言,30余年發展到目前這一階段已屬不易,企業自身的成長還需要時間。不過可以肯定,完善市場經濟環境,打破行業禁入和資源價格雙軌制,如果能從口頭、紙面盡早落實到行動中來,民企巨頭會出現的更早一些,假以時日,超過央企也是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