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章的提問者是端木賜,我們現代所說的“儒商”的始祖。在這一章里,孔子確定了“儒商”的定義:“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端木賜,字子貢,出生于公元前520年,比孔子小三十一歲。他是孔子學生中最富有的一位,與貧窮的顏回形成了兩個極端。當然,端木賜的富有不是來自于父母的饋贈和遺產,是靠自己敏銳而老到的經商才能賺得的。孔門學說之所以能夠傳播得如此深遠,在一定程度也都得益于端木賜的慷慨解囊,是他用自己的財力去支持并推廣孔子學說。
孔子活著的時候,子貢非常尊重孔子??鬃铀篮?,有學生逢迎子貢,說孔子的學問沒有子貢高,并表示愿意跟著子貢學習。子貢很嚴肅地駁斥這些人,說,貶低孔子是無知,毀謗孔子如同毀謗日月一樣不自量??鬃铀篮?,子貢在孔子的陵墓前筑廬守墓三年,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為孔子守孝。
如何行“仁”
子貢能言善辯、口齒伶俐,有外交才能,而且深諳低買高賣的商業之道,所以有些自視清高。但他非常認同孔子的學說。所以,當他致富后,便想實現老師所說“仁”的境界。于是有了這段經典的對話。
子貢問孔子:“假如有這樣一個人,廣泛而無條件地救濟民眾,這個人怎么樣,可以算得上是您說的仁人了嗎?”子貢在這里說的這個人,很可能是暗指自己,其含蓄的意思是問:“老師,如果我拿出錢來幫助大家,而且不要好處,那我是不是就具有了‘仁’的品德呢?”
“仁”是孔子學說的本源,是孔子所認為的君子人格的首要表現。那么,“仁”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單從說文解字的角度來說,“仁”是一個“人”加上一個“二”,可以理解為是要處理好兩個人之間的關系。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需要處理的關系說到底就是兩個人之間的關系,家里有父母、夫妻、孩子之間的關系,單位里有同事、上級、下級之間的關系,社會上有同學、朋友之間的關系。所謂“做人”,就是要處理好上述種種關系。人做到位了,自然有人愿意幫助你,扶持你,提拔你,喜歡你,尊重你……
所以,“仁”的本質,就是做人。孔子把做人進行了可操作性的劃分:子女對父母的關系重在孝,父母和子女的關系重在親,夫妻的關系重在順,兄弟之間的關系重在悌,和上級的關系重在忠,和下級的關系重在敬,等等。處理好這些關系的邏輯層次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先從自己做起,嚴格要求自己,這就是修身;把自己管理好了,才可以齊家,用服眾的方式,讓家庭和和睦睦;在這個基礎上,才可能具備治國的能力,進而平天下。但是,做人的根本首先要明理,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孔子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仁”的德行,但“仁”的內涵又是極其豐富的,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明白的。所以,當顏淵、仲弓等弟子向孔子求問“仁”的時候,孔子的回答看起來是不一樣的,但其本質卻是一樣的。
而子貢的這個問題,是從施與的角度求解“仁”的,話里話外有一種有錢人的高人一等的自我炫耀感,但大方向是正確的。所以,孔子并沒有打擊子貢的這種顯擺,反而幽了一默,說:“能做到這種地步,何止是達到了‘仁’!那一定是圣人了。我做不到!就連唐堯虞舜那樣擁有絕對威望和權力的明君也做不到??!”在不落痕跡地批評了子貢的想法之后,孔子不失時機地提出了“仁”者的標準:“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立于天地之間創一番事業,首先一定會幫助別人達到目標;要自己通達,首先要幫助別人通達。凡事能夠從幫助身邊的人和事做起,做到推己及人,就可以說是仁的方向了。”
巧合的是,在佛教典籍《金剛經》中,釋迦牟尼與其最年長的弟子須菩的對話錄中也有類似問答。須菩提向釋迦牟尼提問:“請問世尊,如果有人把非常非常多的最貴重的寶貝布施給大家,救濟世界上所有的眾生。這個人福報和善報應該很大吧?”釋迦牟尼回答:“如果這個人從自己開始,多做好事和善事,多多幫助其他人,度化其他人,他所得的福報和善報要勝于單純的捐錢捐物。”
看來,孔子和釋迦牟尼雖然所處國度不同,但他們宣揚的理論是相通的,都是勸諭大家發自內心地幫助別人,而不是“作秀”式的捐錢捐物。
如何做“儒商”
近幾年,中國的商界向西方淘來了一個新詞匯——商業倫理。與此同時,“企業的社會責任”也變成了一個炙手可熱的詞匯,被眾大牌企業領導人頻頻掛在嘴邊,好像不如此就是落伍。
子貢如果生活在今天,也應該是一位卓有見地的企業家,興許也能進個什么百強的。相比子貢,我們今天的企業趕上了更好的物質條件和科技水平,但最大的遺憾是,缺少像孔子這樣能夠教他們做人做事的好老師。當子貢有了錢、成了富人后,首先想到的不是去包二奶、換豪車、辦移民,也不是給自己的老師施舍一點錢財,讓老師成為自己的應聲蟲,或為自己謀個紅頂子或者教授頭銜戴戴。子貢思考并追求的是,在自己擁有了社會財富后,如何去回報社會。
當然,老師也是分三六九等的??鬃硬]有因為子貢富有而遷就于他,他以自己的師德和人品,通過言傳身教影響弟子們。我們從孔子給子貢的回復里,可以看到作為管理者應該具備的修養:如果你想做一番大事業,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你一定要建立一套企業文化和激勵機制,讓和你共同創業的伙伴們認同你的這個事業,讓他們看到事業成功以后自己也能有所得;如果想按照自己設定的職業生涯一路順暢地走下去,一定要幫助追隨你的員工們做好他們的職業規劃,并支持他們一路走下去。
作為企業家,要時刻銘記,這是你的事業,不是員工的事業。員工們沒有義務來幫助你完成你的事業,你和員工之間只是赤裸裸的金錢雇傭關系,員工出賣自己的時間和能力,換取一定的報酬。企業家只有把這個問題想明白了,才不會牢騷滿腹,不會痛斥員工沒有感恩之心。實際上,不止和員工,你和供應商等合作伙伴之間的關系大抵也如此,就是赤裸裸的利用關系!
那么,如何讓員工和周圍的朋友真心地來幫助你?
孔子給了我們答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你為員工們著想,員工們才會為你著想;你替朋友考慮,朋友才會替你考慮。你努力幫助對方成功,對方才會幫助你成功,這才是共贏。對方成功了,你自然就成功了。
如果中國的企業,都像中國移動和中國石油這樣,嘴里喊著“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口號,實際上卻拼命地盤剝消費者的錢袋,則很難長久而“立”。也許你居于壟斷地位,消費者暫時得忍著,但一旦有更好的替代者時,消費者會毫不猶豫地拋棄你。這個世界,沒有誰比誰傻,只有誰比誰聰明!
期待著中國的企業家們,做名副其實的儒商,像子貢這樣思考,按孔子說的那樣執行。
企業的社會責任,不是拿來說的,而是用來做的!你幫助大家,大家能看到;你欺騙大家,大家也能看到。人民的眼睛永遠是雪亮的!
讓我們用孟子的話來告誡自己吧——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君臣的相處之道如此,為仁者的相處之道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