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世界最大的消費電子展覽會(CES)于1月7日至10日在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舉行。本次展覽可以說是創紀錄的:2萬個以上的新產品以及12萬以上的行業主業人員參加都是史無前例的。CES是全球消費電子發展趨勢的風向標。過去兩年全球經濟蕭條導致消費電子市場的低迷,但許多優秀的企業并沒有沉淪,而是韜光養晦,在研發方面加大投入,加速創作出更多樣的、領先的科技產品,滿足與引導消費者的需求,以便在經濟復蘇過程中擁有更強的競爭優勢,提高市場份額。所以,這次CES給人們一種危機后爆發的感覺。
在目不暇接、品種繁多的消費電子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三維電視與三維數碼相機。松下(Panasonic)產的三維電視獲得CNET最佳CES獎。三維數碼相機是富士膠卷(Fujifilm)公司研制的。
富士膠卷在數碼成像技術方面又走在了世界的前沿。我們都還記得日本的富士膠卷與美國的柯達(Kodak),曾是平分世界膠卷成像市場的兩大巨頭。上世紀90年代,富士膠卷率先實現了向數字成像產品的轉型,而且構筑了一個較完整的用戶服務與體驗體系,推陳出新,滿足不斷發展的用戶需求,取得了驕人的業績。與此相反,柯達公司至今沒有完成轉型。究竟是什么阻止了柯達公司的產品創新與企業的轉型?為什么在世界上最早將發明專利保護寫入憲法,并且被認為是最具創新力的美國生長的大企業卻沒有戰略遠見,沒有把握技術與市場的顛覆性發展趨勢,失去了創新的良機,錯過了轉型的最佳時機?
我以為柯達在經營管理上犯了一個基本的錯誤,即沒有認識到消費電子產品的創新。與所有產品一樣,創新的原動力來源于用戶需求,要在消費電子行業領先,一定要將觸角伸進全球最前沿的消費電子市 場。
但這個最前沿的消費電子市場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已經不是美國了,而是日本。柯達沒有進入日本市場,在日本也沒有研發機構,這使他沒能把握消費電子市場的趨勢,更沒能夠利用市場的動力來促使管理層轉變觀念。
TCL在2002年開始的全球化進程中,也犯了同樣的錯誤。2003年11月,TCL購并了只擁有被喻為“窮人看大電視”的背投DSP平板電機技術,而早在1996年著名的市場調查公司iSupply就指出全球電視市場的等離子(PDP)與液晶(LCD)為主的迅猛發展趨勢(當時LED遠處于實驗室階段)。日本五大消費電子產家(除索尼外)都在研發制造方面做了巨大的投入。夏普(SHARP)公司走在前列,在全面向液晶電視轉型的同時,在日本建造了最先進的綠色LCD工廠,并在1998年委托當時我領導的畢馬威管理咨詢(日本)構筑了最先進的全球供應鏈體系,節省了流動資金,并迅速占領了全球市場。
想做世界電視老大的TCL公司有雄心,但沒有眼光洞察日本電視市場技術與產品的發展趨勢,并購了技術瀕臨淘汰、組織濫化的湯姆迅電視業務,重挫其國際化戰略的進程。進入并研究那個最先進、最具超前性的市場,這應該成為一切經營活動的基本原則,忽視了這個原則必定要失敗。
(作者為矢光投資董事長,原畢博全球執行副總裁、大中華區CEO,原均瑤集團CEO)